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探地方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上的运用

阅读:236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6 16:37:02
分享到:
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地方文化,能从小培养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情感。在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在城市边缘普遍出现城中村的问题、地方文明大片丧失、传统文化遗存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包括地方建筑(民居、庙宇、古桥、祠堂等)、民间信仰文化、宗族制度文化、地方史迹、历史街区、古村落的地方历史文化调查、参观,将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以承继传统、延续文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2.地方史知识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操。
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地方史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将“爱国”具体化、深刻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家族的地位是崇高的,个人首先是家的一员,然后才扩展到是社会、国家的成员。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对教材中有关自己家乡的人和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们而言,这些人、事和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或发生在同一片特定的土地上,因而备感亲切。由此可见,地方史教学使爱国主义情感更坚实。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涌现,都保留有先民的遗迹,流传着历史掌故。充分利用这些地方史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和实践能力,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方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历史教育是一种有效手段。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其“同化”政策。沦陷区人民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尤以台湾人民的斗争最为艰苦。近年来,“台独”甚嚣尘上,台湾当局推行所谓的“去中国化”路线,搞渐进式“台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突出“台湾史”,回避中国史,企图将台湾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来。
有爱国传统的台湾同胞对祖国和民族抱有强烈的认同感,不断地抵制着“台独”的分裂言行。地方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地方史教育能激发青年建设祖国的热忱。对大多数人来说,热爱、建设祖国的热情寄托在热爱、建设家乡的热情之上,青年人更是如此。爱国主义在地方史教育中贯穿始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运用好地方史教育这一有力工具,引导青年人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发、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从历史教学能力培养角度而言
1.地方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地方历史的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是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的。例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地方史料,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由于地方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由于地方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因而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地方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进行地方历史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更大的程度上直接地参与了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各种能力上的运用得到综合的发展。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