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数学新课程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阅读:189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6/30 9:31:30
分享到:
运算,若用人工进行计算约需多少时间?学生不通过计算很难体会到这是多快的运算速度。可引导学生估计用人力运算一亿次所需时间。假设1秒钟计算一次,一天24小时不吃不睡可运算60×60×24=86400次,一年可运算86400×365=31536000次,即一年可运算约3千万次,故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若考虑一天工作8小时,则需10年功夫。这样的话至少要4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完成此计算机1秒种完成的运算。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对一亿(108)这个数有了较感性的认识。当在自然科学等学科中接触到类似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5×108千米,一滴水有1.67×1021个水分子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大数,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形成对大数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大数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数感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的策略,不只是简单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这种思维方式与一般的解决书本上现成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关明显的差异。如班内同学举行乒乓比赛,采用何种形式进行,哪种方案合理,各种方案需要多少场次?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得出采用循环赛、淘汰赛、小组循环赛再淘汰等多种方案,并能计算出各种方案所需场次,找出既切合实际又能反映真实水平的方案。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觉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联系,构建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感得以提高。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