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有自由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宽松氛围,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问题的求解没有现成的题型和公式可直接套用,所有的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面临不同层次的挑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促进学生形成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
三、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不是靠学习一章或一个单元就可以发展起来的,而是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要通过长期的认识和训练才能达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随时注意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选择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如一亩地是多大的一块?一人一天吃多少粮食,估计一年吃多少粮食?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所需?一个县有多少人口,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一年要吃多少粮食?在有理数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负数来表示一些实际问题,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使学生自己认识把数扩充到有理数范围的重要性。
对含较大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和解释的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认识一些较大的数,使学生得到大数的感性认识。例:我国的某大型计算机每秒钟可进行24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