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深入理解课标教材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278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5/18 16:39:09
分享到:
模型思想是课标对“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要求,教材的这种处理,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将原来教学中的“列方程”这一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同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提高。对此,也有一些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将列、解方程合在一起造成了难点集中,一节课中列方程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没有时间再去讲解方程,造成学生解方程的技能下降,还是原来“概念——解法——应用”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此,教材修订时进行了充分的考虑。2007年后的新版教材在基本保持原来体系的基础上,降低了引入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增加了一些基本的解方程的例、习题,删去了一些较难的问题等。同时,教学时也应注意,教材“实际问题——方程——实际问题”的循环是一个总体上的要求,并不要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在第一课时利用较简单的实例引入相关内容,介绍相应的解法后,后续课时可以安排纯粹解方程的练习课,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循序渐进的安排推理与证明的内容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教科书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延续。教科书从七年级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学期的“第7章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开始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教材的这种处理,实验教师还是充分认可的。也有教师提出,教材对于推理证明的这种安排很好,但教师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

对于一个需要推理证明的问题,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到最后表示出完整的证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首先需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各种条件,寻找证明思路,然后理清证明过程,最后才能把它完整的表达出来。同样,学生接触推理证明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得到结论后,要问个为什么,要讲点道理,这时讲的道理可能不完整,但能把关键的内容说出来,这就是“说点儿理”,例如教材对“等角的补角相等”的处理。进一步,学生能把一个简单的思维过程完整叙述出来(文字语言),这就是“说理”,例如教材对“对顶角相等”的处理。再进一步,用简单的三段论推理的形式表述一个一步到两步的推理(这时有文字语言、也有符号语言),这就是“简单推理”,例如教材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最后,能用数学符号语言完整的表述一个思维过程,就是“用符号表示推理”,即“证明”,例如教材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