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①陇黄。
妇姑荷②箪食,童稚携③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⑤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⑥,左臂悬敝⑦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⑧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①覆:覆盖。②荷(hè):挑。③携:提着。④惜:珍惜。⑤复:又。⑥秉(bǐnɡ)遗穗:秉,拾起。遗穗,留在地里的麦穗。⑦敝:破旧的。⑧曾:竟然。
【品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意激言直,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作者兼济天下,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首先,作者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再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丁壮终年努力劳作,却经常遭受饥寒的威胁,而“曾不事农桑”的“我”却“岁晏有余粮”。
其次,白居易善于选择题材,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文章主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先描写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艰苦劳作的情形,最后推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二句,充分显示自己的惭愧、内疚,也充分显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再次,作者把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还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就是一种反常心态。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
最后,结尾的议论,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读完全诗,掩卷凝思,我们不仅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所吸引,更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有如此深切的同情,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考点预测】
1.《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反常心理的句子是,。
2.《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真题链接】
1.(2011重庆潼南卷、2011广西贵港卷)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
2.(2011山东日照卷)在《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
3.(2011广西来宾卷),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4.(2011河南卷)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
答案:1.背灼炎天光2.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3.足蒸暑土气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