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去了。茅草飘飞,吹过江去,散落在江岸,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落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池塘。
南村的顽童们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当面作“贼”,公然哄抢散落在地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渐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板似的,孩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如麻般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和潮湿的屋子,如何能挨到天亮呢!
怎么才能建起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来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欢乐安心地生活,风吹不动,雨打不漏,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写作背景】
760年,经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载(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引发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内容主旨】
全诗描述了诗人自己的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进而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百姓,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抒发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表现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至极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重要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该诗的名句,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宽广胸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歌风格】
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中考链接】
(2012河北卷)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这段文字中的句子“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做铺垫。(2)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