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诸如能量转换、信息处理等重大科学难题都得到生物界去寻求启示和答案,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以及生物科学知识的普及。21世纪的生物科学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世界。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需要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而这些人才将主要从今天的学生中产生。但是,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目前的升学模式下,初中生物学科结业成绩根本不记入升学成绩,学生、家长、其它学科的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对生物学科教学的轻视溢于言表,要让学生自觉地学好生物是不可能的。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正视目前的生物教学困境,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上。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学习效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选用何种方法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只有从实际出发,优选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中学生广泛而多变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阔思维,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一)运用电教手段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但初中生物实验课中有部分实验演示时的可见度较低,成功率较低,有的实验材料因地区限制很难采集或多次演示会耗费较多的材料费;有的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结果而看不到实验发生的微观过程。另外,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运动等动态过程以及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微观结构等则更加难于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做到愉快、轻负、高效。
1.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情景示题。我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等心理活动,设计录制或剪辑录像片段或制作课件,其中蕴含着要研究实验的问题,创设一种学习的情景,使学生看后主动卷入到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如讲《家鸽》一节,目的在于探究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录像所创设的“活”画面是:海鸥、丹顶鹤、家鸽等鸟类不停地扇动着翅膀在天空中飞翔,随后配音点出蕴含的要研究的问题:鸟为什么能飞?仅仅是因为它们有了翅膀吗?通过声像并茂的情境示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以家鸽为例去探索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性学习,优化了新课的导入。
2.利用电教手段加强直观记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电教媒体位于“经验之塔”的中上层,它们为学生提供较上层的视觉符号、言语符号和动画等更易于理解的经验。因此,电教媒体提供的经验,既容易向具体经验转化,又容易向抽象经验转化;既能使学生在学习的抽象概念时有具体经验支持,又有利于学生对获得的具体经验进行不同层次的抽象。我根据这个理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的特点,研制出具有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过程、文字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教学辅助软件或投影片进行辅助教学,采取演、讲、练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降低了学习生物学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达到初中学生学习生物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例如:在讲《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一节时,学生对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袋鼠,昼伏夜出的鼠、蝙蝠,生活在水中的鲸等的形态、生活习性等了解得太少,没有什么印象。于是我收集了鸭嘴兽、袋鼠、鼠、蝙蝠、鲸、黑猩猩、大熊猫、虎等生活习性的影像文件或大量图片、背景音乐等,制作了蝙蝠回声定位的动画过程,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了本节课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对辅助软件的播放,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嘴象鸭喙,脚象鸭脚,在水中滤食的鸭嘴兽;头小、眼小、前腿短、后肢发达,胸前兜个小宝宝在广阔的草原上一蹦几米远的袋鼠妈妈;呲牙咧嘴的老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等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通对回声定位动画过程的观看,清楚直观的看到蝙蝠的喉发出的超声波在碰到物体时返回,由蝙蝠的双耳接受,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物体的种类、性质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对课件的演播,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哺乳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活习性的多样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