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验中,观察法是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殖等的一种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动,并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探索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生物实验教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方法有:
1.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就是在生物实验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验内容,按照由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由整体→局部,从外→内、从左→右、从上→下等次序进行观察,以达到认识、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2.局部观察法即细微观察法
局部观察法就是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在形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和水稻花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进一步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3.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就是将事物进行纵横比较观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知、比较、鉴别、识记、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例如:在观察植物茎的结构时,将单子叶植物(如甘蔗)的茎与双子叶植物(如椴树或南瓜)的茎进行对比观察认识单、双子叶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在观察双子叶植物的茎时,又将木本茎(如椴树)和草本茎(如南瓜)进行对比观察,认识和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异同点。
4.重复观察法
重复观察法就是为了保证生物实验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的观察,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即“观察、观察、再观察”。重复观察法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保证了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脊髓属于低级反射中枢。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多次翻身反射试验,确定脑是否除尽。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重复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
三、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组织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在生物活动中,我和我的同事们选择了符合学生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方式。如选择具有新颖、知识性强、有趣味、科学性较强的课外活动项目,如褐云玛瑙螺、金鱼的饲养,番茄、辣椒等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拓宽了生物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大自然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其他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