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使用“导学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自学,探究,合作中发现疑问,产生思维撞击,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模式”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一:问题设疑,通过预习设疑和导学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疑而思,由思促学;二:课堂导学,以导促学启迪学生思维迁移,因导求变启发学生思维创新;三:促学思考,思考问题以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促进思维形成,教学反思以达成技能强化,得到思维拓展。
【关键字】 导学稿 思维培养 设疑 导学 思考
我校使用 “导学稿”已经有两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使用“导学稿”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利用导学稿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让学生真正脱离传统数学的“题海战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有兴趣去发现与探究,那么他们就愿意去思考、动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用“导学稿”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去自学,发现,探究,推导,生疑,讨论,合作。当然老师在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模式”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与尝试试验——问题设疑、课堂导学、促学思考。
一、问题设疑 激发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转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设疑的能力,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愿意去思考,通过思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与应用能力。
1、预习设疑——因疑而思,由思促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初中生,他们已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的意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设疑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真正有效,我们精心设计预习题,当然这部分题目不能太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锐气,也不能太简单,否则预习就失去了意义。预习题的设置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能促使学生认真去看书;二是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因此预习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通过预习题中碰到的疑问,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在学习九(上)《圆》第一课,我们在导学稿预习中设置一个选择题: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弦是直径 (B)半圆是弧 (C)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D)直径一定大于任何一条弦。这比“什么是弦?什么是弧?”更能让学生去思考。又如根据d与r的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设置一个这样的题目:矩形ABCD的一组邻边为3cm和4cm,以A为圆心,4cm为半径画圆,则矩形的顶点在圆内的有____个,圆上有_____个,圆外有_____个。这样的预习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因为疑问而进行认真思考,因为思考而促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