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导学模式下学生思维培养的新尝试

阅读:94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8:13:56
分享到:
通过数形结合,师生的共同探讨,最后得到对于a相同的函数,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而怎么平移的只需看它们的顶点坐标就可以了,这样就把书本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提升,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正所谓“导”有劲,“学”有趣,同学们很开心,学的很起劲,并且掌握的很好。这个时候,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二次函数-1的图像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通过刚学习的看顶点坐标的平移,学生通过逆向思维马上就能得出结论,进而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迁移。
2、因导求变——启发学生思维创新
教师的“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在学习。优化认知结构认为: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改变轻过程,重结论的想法。课堂上教师应重在引导,而不是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因导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如导学稿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已知A(-1,y)、B(1,),C(3,)是抛物线上的点,则y、、的大小关系是            
这题大家都能做,大部分是把-1,1,3直接代入函数式分别求出y、 、的值,后进行比较大小,还有极个别同学通过画图得到。课前就有学生问:有没有其它方法解答此题。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课堂上我用投影片给出以及的图像,然后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观察图像,小组讨论,把发现的结论用笔记录下来,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和讨论,不仅得到了书本上的性质,还有了另外一个发现:离对称轴距离相等的点它们的函数值相等,而当a>0时,离对称轴越远的地方,函数值越大;当a<0时,离对称轴越远的地方,函数值越小。师生共同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学生课前提的问题就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来解了,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思路得到拓展。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导”是不同的,“导”要有时效性和实用性,要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去创新,去提升。
三、促学思考 培养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需要思考,思考促进学习。以导促学课堂教学中的“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做题时要学会思考。二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通过思考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促进思维形成。通过反思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对此类问题的知识达成技能,得到思维拓展。
1、思考问题——掌握技巧,促进思维形成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数学成绩提不高,其主要因素是学生不懂得学习数学的技巧,不会思考,如学生在解答下题中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练习:在Rt⊿ABC中,∠C=90°,∠A,∠B的对边分别是a,b,且满足a—ab -b =0,则tanA等于____________。
原以为这道题目学生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可看了学生的分析过程才知道,他们对解题还是缺乏思考,有同学题目才看一半,就开始做题了;还有一些同学是不知从哪里开始着手。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解答。
第一种:写成(a-b)+ab-2b =0,然后解不下去了;
第二种: 两边同除以b,得到a/b—b/a=1,然后通分,结果还是回到了原题。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