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学设疑——疑而起问,问而入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生问,因问而入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导学稿让学生 “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简单的讲授,而是老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教师的重点是“导”,引导学生去想办法,如何思考问题,怎样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过课堂上有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设疑,从而真正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学生在预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书上归纳了反比例函数k≠0)有以下性质:
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时,在图象所在的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我在上这个性质时,一开始就提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同一象限?同学们面面相觑,因为在自学时他们没想过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了课堂。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探究性学习更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设疑,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从而使预习真正有效。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讲的很细,学生听起来容易,可课堂效率不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这样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使学生思维仅限于书本和教师讲解,而不会主动地学习。利用导学稿,通过学生的主动预习、教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激发求知欲,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或者相互讨论,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通过教师答疑、讲解、练习、反思,这个不断反馈的过程,学生眼、心、手、脑并用,让他们的自学积极性得到调动,上课效率自然提高。
二、课堂导学 启发思维
实施数学新课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他们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数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1、以导促学——启迪学生思维迁移
利用导学稿进行教学,知识点学生已经知晓,教师让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内化。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我在讲《2.2二次函数的图象》第二课时,是这样进行启发引导的。课堂上首先提问:“函数怎样平移才能得到呢?”学生能很快回答,我又问:“函数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呢?”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马上回答,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把所学知识进行内化。
带着问题我们进入了课堂,借助多媒体,用描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的图象。然后让同学们观察这些函数以及图象的形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很快就看出这些函数的a相同、形状相同而位置不同。根据所学内容,这些图象都可以通过平移得到,那应该怎么平移呢?你不妨在草稿纸中写下它们的顶点坐标,(0,0)(-2,0)(2,0),结合顶点坐标和图象进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得到函数如何平移,可以去看它们的顶点坐标。比如说平移到,直接去看(1,0)怎样到(0,0),那么很快得到答案: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