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初探

阅读:101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8:09:13
分享到: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从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等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数学教学   课堂问题   有效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但目前在个别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⑴重数量轻质量。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其中70%—80%的问题只是简单回忆知识点,只有20%—30%的问题才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重结论轻过程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⑶重预设轻生成。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让学生暴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怕学生提出老师没有预设的问题!尤其是在评比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而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 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波利亚认为: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本例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这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感受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激发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⑴计算下列各题:
①(x+5)(x-5)=        ;
②(n+3m)(n-3m)=         ;
③(5a+b)(5a-b)=        
⑵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⑶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a2 –b2
⑷想一想:怎样用图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解释平方差公式?(图略)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