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中,把例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改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有怎样位置关系?为什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圆锥模型,在圆锥的侧面积的探究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圆锥模型的制作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围绕以下问题独立思考。
⑴你运用哪些知识可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
⑵在你得到的结论中,需要已知哪几个量?
⑶怎样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眼的观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到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而且还发现了几种不同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的空间很大,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地学习。
三、 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就是学生从问题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新课程也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 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终生学习至关重要。
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认为:“谁提问题,谁就在思考,谁提问题,谁就在形成个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⑵给予学生一个寻找“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某些熟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
⑶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