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初探

阅读:10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8:09:13
分享到: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⑴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个呢?
⑵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⑶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⑷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由此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得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从长远看,学生获得了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所有的学生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他们思维活跃,有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数学逐步走向“做”数学。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