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研究

阅读:68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6:53:23
分享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贯彻赏识为主的原则。教师注意运用欣赏学生的原则,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同时要面向全体“因材施赏”。
欣赏别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成功的教师也必然会欣赏他的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他们的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注意运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的良好品德。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
一、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赏”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综合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提高。布卢姆认为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当教师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欣赏学生中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欣赏每一位学生,并且要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套用一下就是“因材施赏”。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个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获得优秀的成绩或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某门学科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是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了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不仅后进生要当众表扬,就是中等生和好学生也需要教师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这种欲望甚至比后进生来得更加强烈。《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我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