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政治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而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经常更新,不会学习将意味着他们是新世纪的文盲,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学案导学
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学习。“学案导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材导学
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并逐步学会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的重要概念和原理、结论性的论断都用黑体字来予以提示;阐释概念、详细论证观点、分析典型事例等教材的主干部分都用宋体字来表达:“辅助文”等都用楷体字或小号字来标示。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字体提示来有重有轻、有精有粗地学习教材。
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栏目帮助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并且大多数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三)课堂导学
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经济常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我让学生从计划经济的弊端来思考;在“劳动合同制度”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分析“固定工制度”的缺点,比较得出“劳动合同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常识中“依法治国”的教学时,我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后,必然会善于学习,乐于思考,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学会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