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要正确对待量化考核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出台了各种量化考核制度,对班级考核的量化更是详尽到“无微不至”。我的看法是,从学校角度来说,量化管理是没错的,它能够很便捷、直观地以数字分数形式反映出某班级在某一段时间里的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评价一个班集体和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对于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均较多的一个大型学校来讲,它能够节约评价成本,能够在较短时间里为管理层提供出一份教职工工作业绩测量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量化管理存在两个较严重的问题:一是重视量的评价,忽视了质的评价;二是对班级量化测评的出发点是评定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工作业绩,而非是针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评价。如果我们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味地完全遵照量化的条条框框去做,必然是畏首畏脚什么都干不成,既丧失了工作的个性、创造性,又过分地制约了学生做事的主动性。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领会量化管理精神,大胆地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因为在一次全年级的体育项目比赛活动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名次,在接下来最后一节自习课上她们兴奋异常,结果被学生处登记扣分,班干部很伤心地告诉我说同学们根本不听他们的管理,我安慰了班干部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说“我们获得了第一名,大家是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高兴,但是我们更应牢记我们还有新的目标。我明天上午想看到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严于律己的道德素质,大家有没有信心?”我听到了气动山河的声音“有——”,我感觉对这一问题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对于原则性的量化内容要求,班主任绝不能随意“创新”,比如安全等问题
总之,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如果失去学生,我们教师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关爱、尽全心全力教育学生;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点灵性、个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个富有创造热情的劳动者,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我坚信一点:只要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教师能多思索、多实践、多总结得失,我们一定能够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