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接着提问:这位老人是谁?他到底是在哪里画的圈?崛起了哪些城市?这样,让学生在歌声中达到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视频导入。根据新课的内容,播放学生非常喜爱的视频短片,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又如在《中东》一课播放一个有关中东战争的Flash视频,看后提出问题:此短片中涉及到一个地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追问:我们在本学期所学的第六章第二节中提到的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就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那么它在哪里呢?——中东。短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拉登和萨达姆,萨达姆是哪一个国家的前任总统?——伊拉克。这一国家在哪一地区?——中东。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复习导入。《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我在讲到《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直接提问: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构成包括什么?——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接着继续提问:其中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一个?——新疆。顺理成章,转入新课的讲授。
六、诗歌导入。诗歌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歌来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一段诗词,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七、地图导入。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如在讲《美国》,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政区图”或“东西半球图”。教师提问:“如何描述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从东西半球看,美国位于哪个半球?”。学生能够从图中读出有关美国的位置特征及半球位置,但是会不全面。老师边指图边讲道:“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从海陆位置看,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接壤,西南与墨西哥接壤,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国。从纬度位置来看,本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北温带。从东西半球上看,美国位于西半球。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要充分发挥导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2-05-04 人教网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竹山中学 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