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创建高效历史课堂

阅读:135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3 11:45:32
分享到: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室为学生而组织的活动,教学的内在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教育学的过程。历史教师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是增强历史课堂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认为,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角度造就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去思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立体化的历史,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主动去感受历史的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主体意识   巧问 情境 合作学习
怎么样才能学好历史?在部分学生看来,答案就是三个字“背多分”,他们觉得历史课堂是沉闷的,只要抄好老师的课堂笔记,考试之前把笔记背熟就可以得高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足已经成为历史课堂沉闷、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怎么办?
历史课程标准中说:“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正如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所说:“提高主体的参与程度”,而这个主体就是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谨提出一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参与历史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质量。有趣适当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到课堂上,开动脑筋去思考。
首先,提问要注重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我们面对的是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而能够深入思考的只是一部分学习水平很高的学生,适时提出高难度的问题当然能够吸引他们,但是更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后提出了一些浅显明白的问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在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让学生集体回答的话,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提问一些平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或者上课比较容易分神的学生,稍加点拨他们就能够回到出来,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回到课堂,教师及时地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其次,问题的提出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让学生集体回到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后,再逐一地和学生探讨,条约中的每一条规定破坏了中国哪方面的权益?“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的是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通过分析这些条款破坏中国的各方面权益,再给学生讲解何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水到渠成了。之前让学生在课本里面找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有两个:虎门销烟和打开中国市场,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提问哪一个原因是根本原因哪一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设问“有人说都怪林泽寻,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人就不会发展鸦片战争了”,这个时候学生已经通过分析条款破坏了中国的相关权益明白了英国的真正目的所在,认识到了这个事件的历史必然性,就比较容易分清楚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了。
再次,设计趣味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为有疑。可以让学生代入到相关的历史人物,从历史上的那些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的主要派别以及代表人物时,我提问到“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各家思想主张来回答,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再者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社会环境,发挥想象空间,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措施时,可发问:“小明从齐国来到赵国,他提着一串刀币上街去买猪肉,档主却对说他拿假币来骗他,他们只接受铲形的货币。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时候?”这样比起直接问“战国时期货币形态是怎么样的”、“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的问法有趣多了,学生也更容易参与思考。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