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和谐的氛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历史有趣,历史能够学得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唤起主体意识
历史教育家赵恒烈说:“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符号型,以背诵为主,把历史知识停留在字句的记忆上,当被记忆的一组文字符号遗忘时,历史也就消失了;另一种是立体型,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历史去想象当年的人和事,对活灵活现的历史有鲜明的立体感。”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它发生在世界的昨天,无法重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学历史课本则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叙述简略,教师如果照本宣读必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学历史的心态也会变成了“符号型”,课堂上他们关注的也就是老师的笔记和课本上的重点,以“背多分”的方法去应付考试,学习历史在他们看来也就是枯燥无味的甚至痛苦的。让历史变得活灵活现,创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学生学历史的心态才能转变为“立体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活化”历史,从时间与空间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觉得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才会对历史产生兴趣,学习历史对他们来说就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要让学生形成“立体型”的心态,首先我们老师得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立体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地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设情境的形式与方法可以使多种多样的,比如实物演示情境,我在讲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我挑选了几首初中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如《静夜思》,写出来这些诗的中文版和日文版翻译,让他们真切地看到了中日文字的相似程度;图画再现情境,在学习科技文化课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成就的图画;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学习“澳门的回归”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播放了诺曼底登陆和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影像资料,这些形象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要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到底为何,莫过于让他们感受历史人物所处的境地,感受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才会以“同理心”去理解历史人物为何有一系列的行动,理解历史事件为何发生。在学习《美国的诞生》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北美的压迫,我在一上课就宣布:“下周五的期中考试提前到明天早上进行,因为学校经费紧张,大家要交钱买试卷,交了钱才能考试。”学生们一下子都懵了,纷纷说:“怎么搞突然袭击啊,我都没有复习完毕后。”“要交钱买试卷?不合理收费啊!”等同学们激动的情绪稍微平和后,我才说:“同学们都觉得试卷要收钱是很不合理的,对这样的现象大家都会抗议,其实刚才只不过和大家开了个玩笑,那我们想想一个民族长期压迫另外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牟取暴利的话,人民大众又会怎样呢?”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英国强行对北美征收印花税以及其它的不合理的经济政策,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都能够体会到北美人民的愤怒的心情了,亲自体验独立战争的伟大意义了。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是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创设情境让他妈有机会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感知历史的魅力。
三、鼓励小组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题。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多越辛苦,学生收获的反而越少。传统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课堂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模式。有这么一句话说:“太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老师手把手地灌输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在旁边起指导、引路的作用。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错误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这样你的学生就会被惰性绑架,习惯性地等待老师为他安排好一切,学习也不会有质的飞跃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