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应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项工作。而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由此,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而有效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轻松学并且学得好。“兴趣”和“收获”,应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两个主要依据。
(一)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你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吗?为什么?四边形外角和又是多少?五边形呢?……n边形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如某人沿六边形花坛走了一周,他转了几度?……
这样的设计应该说无可厚非,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也是本节课的灵魂。但我总觉得缺少新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你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一圈它转了几度?为什么(学生易理解的常识)?现在老师在教室里绕大家走一圈(长方形),老师共转了几度?为什么(类比)?如果你绕三角形花坛走一圈,你又转了几度(实践与推广)?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呢?请大家画出示意图,找出每次转过的角,这些角是多边形的什么角?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数学化)?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多边形外角和的本质,效果自然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