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阅读:88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5 8:47:12
分享到:
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应因势利导,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策略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为我们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确定了目标,同时也为我们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进入学习的主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数学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开展数学探究作铺垫;也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等。这样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参与学习。
  案例:《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的变化: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
  0.1×2×2×2×2×2=3.2毫米
  进一步提出问题:把纸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姚明的身高吗?折叠27次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我告诉学生:连续折叠15次早已超过姚明的身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这一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从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探究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中,我一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跑道上,李华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南的方向为正方向)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感到有困难,我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归纳出应先确定李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南走;两次都向北走;先向南走,再向北走;先向北走,再向南走。
  接着提问:如把跑道看作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在哪里比较合适?能否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直观的表示出来,进而用数学式子表示呢?
  然后选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小结……
  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能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以良好的态度融入到学习过程,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想,努力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责任所在吧!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