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验成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学习必然要讲求收获和回报。因此,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明显的体现。其具体内容为:
1.知识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可以称为过程有效性
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所收获,这是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助“课前学”和“教后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内化知识并纳入到认知结构。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我希望能达到如下目的:
课前:以“课前学”的形式让学生预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指导学生从边、角、对称性不同的方面去思考。
课上:使学生能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熟练应用定理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证明在数学学习中的必要性。
课后:使学生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效应用。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为6,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上述的过程目标都达到了,就说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2.创新实践能力的成功体验,可以称为能力培养有效性
从功能上看,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来认识问题的实质,掌握规律,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我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
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