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探究教学。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积极研究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改变当前学生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我认真学习了探究教学的知识,并应用于自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探究教学的要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教学要让学生能正确地确定探究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探究效果的观点;还有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教学要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观点。
关键词:生物课改;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
为了适应培养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教育部进行了初中课程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能力”这一目标,为了改变当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强调生物学科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要求具备生物实验技能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外,突出强调学生应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尝试,体验新课程理念的生物课教学思路和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作风。我对探究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难。探究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后。若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种子在多少温度时可以萌发,这样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设备的要求也复杂得多,就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并且这个探究目标对学习也没有多大意义。还有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有些学生对叶绿体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加以指导,指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现阶段的条件、能力和精力是不适宜探究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可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