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容易。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由此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加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学生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重要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法与教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什么权威,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和课程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给学生建构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它们在认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毫不顾及地向教师求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师也应当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乐意与老师一起学习,免得有一些学生怕在老师面前出错而不敢大胆发表见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能直接提出探究目标。可通过学生常见的动植物及各种生命现象,报刊杂志上报道的生物现象或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正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在探究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课中,我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在美国大的农场中,农场主在每只牛的脖子上挂一个传呼机,当需要牛回来时,只要打一个传呼,牛就回来了。然后问:牛的这种反射上生来就有的吗?学生答:不是。然后我就此引出正题:牛的这种条件反射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能否以自己养的动物做实验,让它形成某种条件反射呢?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这样,同学们就设计出各自不同的实验方案。让他们课后去实施自己的方案。
3、课堂教学应做到开放性。传统的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往往是先由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公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是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装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4、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正确指导。有更大开放性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不能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探究学习中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是不能生而知之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科研方法毕竟是很不成熟。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否则,整个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降低探究学习的效果。
5、对学生的评价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掌握探究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肯定,学生探究的结果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并对其积极参与加以肯定和鼓励。有些学生探究学习并没有达到目标,这也是正常的,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原因,如何改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受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总结经验,适当改进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促进自己的教学,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