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历史教学在情感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初中生又处在道德,情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再加之社会处在转型期,各种思潮的出现,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潮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情感道德因素,以生为本,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情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以生为本 情感道德教育 终身发展
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实践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学以其在情感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情感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邓小平同志说过:“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历史教育是极富情感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中学历史的情感德育功能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在试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课标“强调了新的才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但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感道德教育呢?本文试图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德”的培养和提高,以保障学生情感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应坚持全程渗透的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更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情感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行的。教师由于教书育人实践的需要,品德高尚是必须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教学必需的学识,更要具备历史教育的“德”,要以“德”育“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们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在现实中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更应该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质。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甘于把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停留在与学生一样的水平上,应比学生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才能教育学生成为社会上道德水平较高的群体。如果每个历史教师,都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汲取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凝结出来的道德精华,使自身在言行上始终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道德水准,那么学生自然能从中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总之,只有品德高尚、心灵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灵美的学生;反之,则会误人子弟。中学历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练就更加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人师”,更要做好学生做人的“世范”。
二、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情感道德教育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它与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历史新课程的三个目标是层次递进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