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以生为本: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培养

阅读:99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3 14:51:11
分享到:
四、历史教学要灵活采取多种可行的方式进行情感道德渗透,增强情感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它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新时代,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情感道德教育,应当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情感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道德教育功能呢?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情感教育法问题教学法等得到了推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必须有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实践证明,单凭课堂教学进行情感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述都江堰的时候,可组织学生开展走进青龙,感受自然之美,探讨港口湾水库修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制作模型图,加以讲解。还有诸如组织学生撰写乡土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家乡的古迹、遗址、革命遗迹、自然景观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染,使他们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之情,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对自己祖国最真挚的爱。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有兴趣学习历史,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效果比单纯的课堂教育要好。
(二)专题辩论法。真理不辩不明,中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渴求真理,反对枯燥的说教。历史老师可选择课本某些重要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并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辩论,使学生逐步认识正确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成员,学生可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亲历辩论经过,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观念是深深扎根于脑海的,情感德育效果显然较好。
(三)历史题材影视品评法。影视作品大都会反映一定的历史题材,这类作品又是进行道德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可以组织放映电影《我的一九一九》,让学生通过历史再现的方式获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模式简单方便,学生接受度高,是中学历史教师可以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榜样示范法。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历史教师应该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即使是反面历史人物,也能使学生们思考。比如,通过讲述卖国贼秦桧、汪精卫的投降卖国下场,使学生认识到出卖民族利益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当然,历史教师也要特别注意选取的榜样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偶像观已经远离了五六十年代的王进喜、雷锋等人,对那个时代的英雄及好人好事很淡漠。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撰写颁奖词,提高学生认识英雄人物的水平和价值观。
当然,中学历史情感道德教育中有效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几种,还有情感陶冶法、说服教育法、对比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史料分析法等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这些方法同样也能渗透道德教育,只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发掘素材,精心设计,真心投入自身情感才能获得效果。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情感道德教育,关键是使受教育者在对历史的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形成正确而持久的情感道感。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道德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把情感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情感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我们只有努力转变中学历史教育观念,更好的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加强情感道德教育的实效,创造更多适应新形势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才能更好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