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师生在课堂上最有效的交流,可是在中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对象差异大、非言语互动未得到重视等弊病。教师必须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和内涵,不断反思互动在 教学中开展的实际效果,通过设置合理教学情境、提倡师生平等、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等手段,使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更有成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可理解性输入,提醒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进行输入。下面就师生互动的内涵、实质,和特点,提出自己浅的见解。
1. 师生互动的内涵和实质
互动的概念最早存才于社会学研究领域,指社会角色间的相互联系或关系,而后被逐渐引入到语言教学中。把师生互动定义为语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 、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其实就是个微观的社会,课堂教学过程即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互动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交互”。我们常常认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即是师生互动。殊不知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对流”,而远非“交互”。教师提问之前通常预设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也仅给予简单的正确或者错误的评价。教师很少参与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过程,更无从谈起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使他们“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师生问答的实质是单向和线性的交流,并未达观“互动”的层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和语言的交锋的共振过程。教师试图将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引发为外显行为,而所引发的行为又反过来促进新的心理活动。
因此,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一,平等性。教师和学生同为互动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平等,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二,交互性。即师生之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双方的交流不是单向或是线性的。三,共振性。教师的行为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并外化为行为和反馈。而学生的反馈又给教师以信息,使其不断地调整并推进教学过程。四,连续性。师生互动是连续的过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不断推进,而不是相互独立的“提问一回答”过程。五,多样性。师生互动的形式不拘泥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模式。互动可有教师发起,也可由学生引出。可以是问答式,也可以是讨论式、开放式,或者演示式。
2. 师生互动的分类
关于师生互动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做出了多种分类。
1.根据互动主体的关系分类,师生互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师生互动。即教师 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互动。具有预期目的和明确对象的
师生互动行为,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这种类型较明确地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偏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策略。目前,师生互动我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占到很大的比例。
(2) 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学生在此过程中,
认为自己对教师行为反应的一部分,而非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这种互动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
(3) 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在此类型的互动中,教师针
对学生小组进行讲解、辅导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