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用互动撬起课堂效益

阅读:11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7/19 15:05:44
分享到:
1. 根据师生行为的属性,师 生互动可分为下列三种:
1.    控制—服从型。控制和服从是师生行为的主要属性。控制是教师开展教学
的根基,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教师采用“民主”的“合作”的方式,但其根本宗旨,即课堂控制,是不会改变的。与之相应,学生回应教师的控制行为的期待可以归结为“服从”。服从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属性的一种制 度规定。
2.    控制—反控制。学生以“服从”行为与教师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常态,但
不服从的情况会偶尔发生。这时师生互动的属性便转变为“控制”与“反控制”。当学生的反控制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师生互动行为的主要属性会发展为相互对抗。
3.    相互 磋商型。教师需要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力图避免受到不必
要的惩罚,在此双重压力下,相互对抗可能转化为相互磋商,或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磋商。
上述分类方法较好的总结归纳了我国中学语言课堂的情况,对我国外语教
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该分类法从社会学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解释,强调了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受到其职业特殊性的社会规定性的影响,“控制—服从”为其根本特征。
1.       中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特别是我校外来工子弟多、差异大的实际情 况,英语课堂
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互动的对象存在差异性
教师提问成绩好的同学的人均次数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的互动机会偏
少。
教师在选择互动内容上,对好学生提的问题通常稍难一些,并在评价对倾向于采取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并且在等待时间上表现出耐心。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简单的问题,在评价时倾向于给出“正确”或“错误”
的简单评价。互动出现障碍时,教师通常较少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和表达机会,转而选择其他学生继续提问。尽管教师的做法是出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但上述差异性体现出中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形成了有条件的、小范围的互动,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不利。
2.     非言语行为互动缺乏
课堂言语行为指教学过程中的讲 解、讨论、提问,回答等言语互动,非言语行为指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和学生表现出的(1)无声的静姿,如面部表情的眼神:(2)无声的动姿,如手势语的体态语,(3)有声的辅助言语和类言语,如声调。音质、音量、语速、节奏,以及哭、笑、叹息、咳嗽等无固定意义的发生。
非言语行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时刻对师生互动产生着影响。许多教师认为

课堂互动的中心是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而忽略了课堂中出现的非言语行为。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未能控制好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不恰当的表情、肢体语言对课堂互动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教师常常忽略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从而错失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