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顺序创新例谈

阅读:129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4/8 15:31:18
分享到:
【摘要】善于创新课堂顺序,能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细节作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可以以学习目标的顺序、以学生发问发言的顺序、从文章中间的关键句子入手、以仿写点的先后顺序等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           教学顺序       创新
语文课堂的先后顺序,决定了我们课堂的具体方式方法的运用,善于创新课堂顺序,并不断的变化运用,能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细节作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下面谈谈几种语文课堂教学顺序的具体运用。
一、以学习目标为板块,按学习目标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顺序。  
这 种课堂顺序是指,组织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不以文章的先后顺序为序,而是以确定的该文的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步骤的先后顺序,在目标确定中,往往把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理解目标放在开头,而不是把细节理解放在开头。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中,我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理解该文的结构特点和 反驳方法,一是体会该文的语言含义和特点。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我从目标“一”入手开始了教学,也就是整体理解感悟课文。我在黑板上板书:谬论、对方论据、作者观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依次找出上面内容的答案,我板书。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反驳方法难度大一些,我提了以下问题帮助理解:1敌方从他们的论据中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从敌方论据中又得出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板书:“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信力,丢失的是“他信力”;“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2从作者的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段的真实用意是告诉我们什么?从敌方论据中只能得出“中国人”从来没有自信力的结论,既然没有就不存在失去,所以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敌方的三个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观点。3作者运用的是哪种反驳方法呢?学生沉思后,引导学生回忆“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在具体运用上的特点,学生一下明白了鲁迅运用了驳论证的方法。4课文的6—8段,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它与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学生讨论后明确了,与敌方观点的意思相反。然后告诉学生:记叙文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驳论文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学生明白了这是间接反驳。教师重点强调一下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的特点就行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 该套教材议论文不多,驳论文只有两篇课文,所以这一目标是该文的教学重点,它承担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驳论文知识的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示范的功能。第二大步骤,就是理解该文的语言含义和讽刺特点。第一步是粗线条的从整体上理解感受课文内容,看课文比较略;第二步是抓住细节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对课文的阅 读比较细。
又如学习小说《一厘米》,该文篇幅比较长,不适合于按课文段落先后顺序讲,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理解体会小说情节的曲折性;2理解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体会该文比喻句在表达中的作用。我也是从第一步入手组织学习,我说该文的情节简单但又新颖,你能说出来吗?在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起来后,我问了以下问题:1该文扣住一个字来写的,想想哪一个字?学生七嘴八舌后确定为“票”。2是哪几种“票”?车票和门票。3扣住这两样“票”,作者设计了哪两大情节?归纳出来。小组讨论后全班得出结论:车票是不该买却偏要买;门票是要买却偏不买。4“买票”和“不买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对儿子思想和好品德形成的关爱。5这矛盾相反的两个情节使课文情节曲折多变,那么每个情节还有哪些地方形成了大的悬念造成了情节的曲折性呢?至此学生对该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主题有了大体的把 握,学习目标“一”完成。进入第二目标的学习,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找出具体段落句子分析。学生找的段落句子不同,在七嘴八舌的发言中,就把表现人物的主要句段学习了。然后是分析小也。这一步,学生对课文更了解更熟悉了。为目标三的进行做好了准备。通过三个目标的循环进行,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 更加深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这种课堂顺序,学习目标清楚,课堂层次明晰,避免了课堂内容的烦琐和面面俱到,减轻了学生笔记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学到了快速研读文章的一种方法。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