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组织操作活动的几点要求

阅读:128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2/14 14:41:06
分享到:

 学生动手操作,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层开思维,他们总是同时思考着如何摆放、如何分析、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在操作中所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及时推动着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学生通过数物对应的数可以深刻地认识数的意义;借助小棒的分、合、移、拆、凑、摆等操作,更易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整数四则运算;一些集合形体的特征及求积计算,需要让学生度量、割补、折叠、剪拼才得以深刻理解;在量量、剪剪、画画、称称、掂掂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才能建立起一些计量知识鲜明的表象……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

    之成为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喜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组织学生操作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课堂里的操作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以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有结构的,因而是有成效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的操作正常进行。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分苹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9个苹果放在若干个盘子里,可以自己决定每盘放几个,但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要一样多,从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正确地感受余数的具体意义。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某教师强调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学过的图形”的操作要求及程序,整个推导过程就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动态表象。因此,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就不容易忘记在底乘高后除以2;在解决已知三角形面积及底(或高)求高(或底)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先把三角形面积乘2,还原咸平行四边形后再除以底(或高),计算出高(或底)来。这些都源于目的明确、程序清楚的操作。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