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课堂有效提问的三原则

阅读:19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6 16:08:45
分享到: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起于思,而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对于课堂意义重大。长期以来,通过对中学政治课堂观察发现,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体如下:(1)问题价值不大,导致的简单甚至无效提问;(2)缺乏价值引导、难以引发学生思考的低质量提问;(3)问题缺乏开放性,导致求得统一答案的死板提问;(4)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提问;还有语言晦涩,空洞导致学生不知所问等种种情形。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提问技能,透过该现象能更深层地反映出目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掌握,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唱着主角,学生并没有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这种观念对课堂教学提问的影响在于,它使教师对提问的功能、目的、类型、作用等的认识和实际运用机械、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较差。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提问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目标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而乱提问。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新课改思品课首要的目标;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明白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信念,自觉地行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案例难以启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好像坚冰一块拒绝融化,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成为“愤青”。究其原因是在于教师的提问没有触及到学生深处的价值冲突。学生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对社会有着自己的思考。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由于高中生认知上的特点,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偏颇的,表象的,但也不乏一定的现实性。高中生缺乏思辨能力,容易把自己所看到的、意识到的作为真理来认知。这种认知跟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冲突,学生难以认同,难以接受,更无法化为自己内在的情感体验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妨反向提问,借助价值冲突,反弹琵琶,从学生的价值观出发探讨问题,找出其思维中的不合理性,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设问:
材料:近年来部分落马高官:成克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希同:原北京市市长;田凤山: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王怀忠:安徽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原江西省副省长;陈良宇:原上海市委书记;
1)造成这些高官落马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高官犯法同样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特权行为,这在学生心中构成了价值冲突。教师提问如果仅到此为止,那么学生心中的疑惑就无法根除的。于是,我接着设计:
3)在你身边有没有违背这一原则的行为?
4)设想,如果国家不设立这个原则,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会是个什么状况?
5)面对目前的民主政治现状,你认为国家该怎么办?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是源于学生的价值冲突,由他们的认识困惑点引申出来的。第三问的设计是不回避问题,主动提出问题;通过第四问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设立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借用第五问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从而树立情感、行动目标。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政治理想和现实批判相统一的价值观,既要让学生懂得民主法制社会的精神实质,又要有建设者的眼光去批判现实,这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
2)能力目标。这一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社会的能力和实践社会的能力。掌握知识是学习的起点,而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重点。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在是那些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将成为人们谋求发展和创新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还要给学生一杆猎枪,使学校教育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起点,这既是教师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是应负的社会责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起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出思维定势,认识定势,将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探究式提问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的方式。
如:在讲“政府依法行政”时:我展示了一个情景:“一个卖红薯的老人坐在路边哭泣,他的身旁是一辆被城管剪断了锁链的三轮车。”面对这个情景,我先设置了三个问题:
1你认为这个小摊贩在这儿卖红薯合理吗?合法吗?(引出学生对个体经济的再认识,同时也指出了在这个现象中,合理和合法之间的矛盾)
2)城管管理小摊贩合法吗?合理吗?(引出对政府职责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展示矛盾)
3)如果你是城管,你该怎么办?(引出对依法行政的认识)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