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困难的,而且问题情境的设定也不太容易,学生对酵母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虽有听说,但非了解,新课的导入情境设计,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在实际教学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 如何搜集实验材料“群体化”,使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实验活动?
(2) 如何课堂教学“实际化”,使学生能解决现实问题?
(3) 如何课堂教学“情感化”,使学生经历之,感受之,情感得以升华?
(4) 到何处采集“草履虫”?
【披荆斩棘】
因为单细胞生物体很微小,肉眼难以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必须先从这方面动脑筋让学生有所了解。刚开始我按照教材编排,实验前化了大量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制备好酵母菌营养液,采集了河沟水,并且为了能保证课堂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我在课前,先做了实验,并用摄像机将部分过程录制下来,准备在课堂上适时播放。我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充分的,满以为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感兴趣。可是在上课时,学生除了按照我的要求做探究实验,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坐着不原意动手,而是等着别人做好看一下结果,还认为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个细胞吗?”真是吃力不讨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课堂上不管老师准备多充分,引导多么到位,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感兴趣;在于学生原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在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实际的动手操作。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呢?而我又可以少费点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呢?恰好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校园里的一条小河里的水会因为气温、水质的变化,河水颜色有所改变,于是采集了河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衣藻和眼虫两种单细胞生物体。这就解决了部分实验材料,并同时能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