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察“言”
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审题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走入“满盘皆输”的恶途,所以,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要著。审题要察“言”,要关注提示语、标志语、中心词、修饰语,研读独词比喻等含蓄语。
1.弄清提示语
提示语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作文思路的方式,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并审清提示词,明确题目内涵,获取选材信息并注意作文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例如2011重庆中考作文题目:病中的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快乐了鲁迅的童年;信客忍受风霜苦旅的艰辛,传递着城市和乡村的期盼。善良犹如三月的春雨,在岁月的长河里浇灌出生命的花朵。请以“善良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暖了……岁月”,“快乐了……童年”,“忍受……艰辛”,“传递……期盼”,这就是在提示我们,什么样的所作所为可称得上是善意,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人为善,替人分忧,勇于担责,理解了提示语中的这些信息,就不会跑题。
再如命题作文“丢掉”,试题提示语是这样的:“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
怎样审读题目“丢掉”理解才算“到位”?这里至少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丢掉”的应是自己不舍得丢的,而不是本该不具有的东西;二是“舍”不是目的,“舍”是“得”的手段;三是“舍”不是随心可为、唾手可得,须有勇气、毅力。如果作文写丢掉“自卑”“幻想”一类词就偏离题目了,写丢掉“光环”就比较符合主旨。
2.辨识标志语
辨认标志语就是通过辨识题目中标示文体的词语来明确作文的体裁或人称。如题目中标有“记”“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评、析、读、感、谈、说、议、辨、启迪、启示、体会、感想”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议论文;文题中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说明文;若文题中有象征性、形象性、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多写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的散文。如“爱流涌动”、“绿”、“忏悔”等。如审读中考命题作文“我们这帮人”,我们从人称标志和文体标志这两方面进行审题,就会得出:此题目要求我们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我们”来写一篇记叙文(包括记叙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