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寻找中心词
中心词就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给我们确定了写作内容的关键性词语,找关键性词语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些偏正短语题目就应重点关注中心语,如2008年江苏南通中考作文题目是“一道风景线”,此题目的中心词是“风景线”,它要求我们围绕能构成风景线的人、事、物或某一现象来写。
主谓短语的题目就应重点关注一下谓语。2008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为“下雨天真好”,它的中心词是“真好”(也有限制的成分),即要我们写感到的确好的与下雨天相关联的人、事、物、理,等等。再如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题“我做主”,写作时要重点强调“做主”。“我做主”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增强,可见,文章的重点应放在:自己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上。反之,如果重笔浓墨写“我想做主、我渴望做主”等就偏离题意了。
如果题目是整句形式,更要认真剖析。例如:2010年江苏南通市“让我悄悄告诉你”。这个题目稍显复杂,须剖析解读。首先,我们可以按照语法结构分析句子成分。“我”是主语,是写作对象,是叙述的主体,你是叙述的客体;其次,谓语部分“悄悄告诉你”是偏正短语,用“悄悄”作为修饰语加在“告诉”前,“悄悄”的含义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强调这是一种情态,倾诉的语气要轻柔而动情。第三,我倾诉的一段心旅历程,犹如河出伏流,所写事情一般是不为你知,或虽知而不便公开的心中秘密。经过以上逐层剖析,可见“悄悄”一词是题眼,是写作的重点,有不慎,就会大意失荆州。
4.细品修饰语
审题时最重要的是咬文嚼字,抓住题眼和重点,才能有效地防止离题。修饰、限制的词语一般由命题作文题目的定语、状语、补语构成。这些修饰词语,常常是文章的表意重点。比如“一次不平常的经历”这个标题,重点在“不平常”上。“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重点在“希望”上,不能把“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混同于“现有的一个暑假”。再比如“难忘的决定”,文题的中心词是“决定”,题眼是限制语“难忘”,应重点写难忘的缘由、难忘的故事以及难忘的感慨。
对于复杂的问题,更要谨慎地细品修饰语,如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这个标题所界定的范围有相对的限制性,要注意修饰性词语“那一刻”和“我”。“那一刻”,它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事情是“那一刻”间发生的,不能写成一天或几个小时内的事情。“我”是事件的主体,也是事件的见证者、感受者、受益者,所以写作时要着眼“我”的体验,抒写“我”的感受。当然,这个题目更要审准比喻性短语“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意为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春景的美好,也比喻从逆境进入顺境,事情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际遇。很显然,在“我的世界”里更强调的是其比喻意,它更应该是指一种发自“我”心底的温馨与感动、温暖与阳光、放松与释然、微笑与风景……
5.研习含蓄语
独词与虚题,语意往往含蓄,需要仔细品读,审准题意。
对于只有一个字或一个词的作文题目,我们在审题时除了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外,还要注意领会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其它含蓄意义。如“手”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可以由此引申为“帮助”、“合作”、“关爱”、“引领”等意义,再围绕它们来选材和构思。如“在乎”这个动词性题目,我们可以采取扩展法,即在“在乎”前后添加词语:(谁)在乎(什么),添加的词语就是文章的重点,据此就可以迅速捕捉到你感慨深刻的立意角度和写作素材了。
所谓“虚题”,是指比喻象征类词语或有虚实结合特点的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含蓄蕴藉,寓意深刻,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必须读懂文题的寓意。否则,望文生义,如雾中看花,文章就会写得平淡直白甚至跑偏。如命题“给他人一朵花”,我们要从“花”中读出题目含义:“让绚丽的心灵之花为他人开放”这一寓意。这“花”可以是一句衷心的祝福,是一声真心的问候,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以是一次慷慨的捐助等。再如虚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我们可分四步走审题:①找出关键性“虚”词——“乌云”“阳光”;②发散思维,列出“虚”词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此处的“乌云”喻指气馁自卑、郁闷迷茫、艰苦困顿、坎坷险阻等等,“阳光”喻指自身的顽强自信、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积极乐观等等;③审“穿过”:有“战胜”“消除”等意,表示有变化过程;④审“绚丽”:成长更快,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