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英语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阅读:14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29 9:14:04
分享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晓之以“理”,使学生“愿”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从而实践到学习是一种“必然”;那么,激之以“趣”,则使学生“乐”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果然”。
本文立足中学英语学科,谈谈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一、辩证关系的调整──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
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只凭教师单方不行,强行灌输或强化训练也行不通。新课改要求我们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内容的趣味性。我在教学中切实处理好以下的辩证关系:
教与学
教”与“学”,重在“学”,要化“教”为“学”。这是教育思想的调整。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老师要他学为他自己要学,并努力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学。每教一篇课文,一定要学生先自我阅读,将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再与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则上课时集体讨论解决,老师略加点拨。这样学生学得牢固、踏实。
死与活 
死”与“活”,重在“活”,要化“死”为“活”。这是教育目的的调整。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切合生活的实际,学习的效果也不好。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现代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忽视它的实用性,那是教学目的的偏离。我在教学中,注重运用,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掌握知识。每教一篇课文,或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或让学生演示课文情境,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这样,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效果好。
外与内
外”与“内”,重在“内”,要化“外”为“内”。这是教育内容的调整。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外在的表面的知识,忽略了内在的素质培养,许多学生一毕业,就把所学的所谓知识忘个一干二净,并没有转化为自身的内功。我在教学中,注重启蒙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或引外助内,外为内用,或内外结合,相得益彰。讲课中,以课外生活为引例,帮助消化课内知识。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规律,迁移能力。
苦与乐
苦”与“乐”,重在“乐”,要化“苦”为“乐”。这是教育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强调学习的刻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乐趣的引诱。应该讲,那是良药,但却苦口。我们要给学生以良药,但可以以糖衣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乐于接受。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多样、知识的实用、内容的趣味、氛围的热烈,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也学得好。
可以肯定的说,教学中切实处理好以上的辩证关系,是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lightlysweet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