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语文能力

阅读:69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7 16:42:10
分享到:
关键词:学生   质疑探究   语文能力内容摘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适当引导,把握问题设计的特点,创设情境,悉心呵护,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同时要以身垂范,训练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技巧。质疑探究初步的方法有复述式、分析式、概括式和评价式;质疑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前后比较法、同异比较法、情理比较法、虚实假设法、角色假设法;而逆向法和逆众法则是质疑探究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育真正价值所在的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激发和唤醒人的发现、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提问,学会探究,是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又是激发想像力、创造力,特别是培养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长期以往,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的“问”应该是方法,是途径,而不是目的和结果。在语文教学中,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逐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且不断探究这些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一)教师应把握问题设计的特点对问题的设计,教师应考虑思维性、开放性。思维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内涵,一定思维的问句,如果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认知问句,缺乏一定思维性,只能使学生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基础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真理是相对成立的,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维,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学生在认真读完《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思索,“课文写了一个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那么皇帝上当受骗该怨谁呢?”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皇帝上当怨两个骗子,他们施展了骗术;有的说怨两个大臣,他们向皇帝谎报情况;有的说怨那些内臣,他们装腔作势;有的说怨市民,他们人云亦云;有的说怨皇帝自己,他昏庸愚蠢,才导致如此荒唐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情景,悉心呵护,激发学生生疑的兴趣创设情景,便于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消除学生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鼓励学生从自我封闭走向思维开放,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寻解的氛围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及时给予解答;如果课内时间不允许,也应在课外弥补;如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应多方查阅资料,师生共同探讨,给学生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
  (三)多方设疑,全面探究,训练质疑探究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时要考虑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逆向性,多动脑,多思考。在分析朱自清《春》中充满春意的春花图时,我设计了多个问题:①你觉得作者用什么顺序来描写春花的?②用“都开满了花”来代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③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眨”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教者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设计的台阶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设不同性质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多角度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可从作者的思路去考虑,可从表现手法上去考虑,可从作品的社会效果方面去考虑,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学生质疑探究方法的形成(一)初步的质疑探究法1、复述式引导学生用“是什么”设计问题,这类质疑方法,主要是复述教材内容或简单回忆所学的知识,但缺乏思维的难度,如《一面》写的是什么事情?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析式学生可以用“为什么”质疑。此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如教《故乡》时可以问:“为什么说‘我’和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又如, 为什么以“一面”为文题?
  3、概括式学生可用“有哪些”、“怎么样”来质疑。如教《背影》时,学生可提问,文中“我”流泪有哪几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评价式引导学生判断文中的事情和人物,分析主题思想,品评艺术特色,如学生质疑:通过刻画性格多变的“变色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