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造性的质疑探究法1.逆向法对思维定势,克服其负面效应,勇于打破常规,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如课文《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既然愚公“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挑战。当然,通过探究可以知道,愚公不移屋而移山是有它的道理的。比如,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只是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迁”的思想意识。但这毕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对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好处。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的挑战精神之外,更要注意培养自己排除思维定势影响的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多层面考虑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语文课真正起到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又如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就有学生质疑: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学生们接着探究,究竟什么是根源呢?一是他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二是冷漠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明白立足社会首先要学会生存,其次要让世界充满爱。
2.逆众法即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而是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分析,找出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句中的“苍苍”,课本注释为“茂盛的样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蒹葭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怎么会在“白露为霜”的秋天枝繁叶茂呢?通过质疑,探索出编者之误,“苍苍”应为“白色”,有证:“两鬓苍苍十指黑 。” 又如《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个慈祥平和的、能直面惨淡人生的、既疼爱儿子又得到儿子爱戴的父亲形象。但我们也不妨试问:父亲是真的疼爱儿子吗?儿子是真的爱戴父亲吗?疑问提出后,首先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比如,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又有数次上京的经验,做父亲的却不放心。父亲要是真心爱儿子,就应该给他以培养自立能力的机会。况且,既然父亲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也应该教育儿子敢于直面人生。父亲不是教育儿子早日自立,而是一味溺爱,这不是爱,而是害。从上面的分析看,我们的疑问似乎有点道理。为了取得进一步的验证,还应再从课文中寻找自我反驳的论据。通过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我们知道,《背影》所叙述的事情发生于1917年,正值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之际。父亲对单身独往北京的儿子极不放心,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当时的父亲,丧母失业,一身重债,光景惨淡,再经不起雪上加霜的风险。因此他用了双保险的办法送子北上,也是可以谅解的,当时的父亲在刚刚遭受到惨重打击后,精神上极度痛苦和空虚,儿子的北上使父亲更加孤苦寂寞,即使能与儿子多呆一会儿,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出于这种心境,他送儿子一程应该无可指责。。经过这样一番驳论,已经可以认识到 “父亲不真心疼爱儿子”是站不住脚的。接着学生完全可以探究“儿子是不是爱父亲”。以上的逆众质疑及探究,使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读书质疑并不断探究,自己给自己的疑问树立对立面,也给书上写的树对立面,反复思考,使自己的疑问有一个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过程。同时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质疑;钻牛角尖或者固执己见,也不是质疑,而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读书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深度怎样,也反映了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看作是“思维的路标”,可见读书能质疑标志着已经到了知识的大门口,而只有不断探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