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的质疑探究法1、比较法比较质疑法,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质疑方法,将疑念进行一番分析、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较为深刻的疑问来。
(1)前后比较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如阅读《故乡》时,发现闰土由“少年英雄”到“木偶人”,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前后对比怎么会判若两人?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前后语言、动作、神态的比较分析探究,就可以得出答案:旧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使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小市民阶层的生活也陷于困顿。
(2)同异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在同中找出不同,并质疑解答。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光景惨淡,儿子还要读书。钱从哪儿来?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一系列难题摆在父亲的面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肩负着多么沉重的生活负担是可想而知的。相比之下,儿子虽然年已二十,但在父亲眼里仍然是个孩子。家里生活再苦再难,还有父亲支撑。照理说,最难过最痛苦的是父亲而不是儿子。但是,面对同样的家庭不幸,儿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而父亲却说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宽心话来。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父子对同样的不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父子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天无绝人之路”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对儿子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等等。
通过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因素,并提出质疑。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第二部分,描写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春光明媚,色彩亮丽;一幅阴沉昏暗,色调凄凉。阅读这段内容,学生有意识地质疑:这两段截然不同的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探究出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一喜一悲。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性?其都是由他们所见所处的环境决定的。通过以上的质疑探究可知这种“环境决定论”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呢?学生在异中求同,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理比较文本有的事情和现象,可能是合情,但不合理;有的可能是合理的,但不合情;有的表面上合情合理,但细细探究,并非如此。通过情和理的比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提高他们辩证、全面的思维能力。比如《最后一课》中“法兰西万岁”只两个词,写出来很简单,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却要使出全身的力量,这似乎不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又如《一面》中“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的悲痛。”“我”对鲁迅是那样的崇敬,把鲁迅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为什么先生死了却“不愿恣情悲痛”?引导学生在情和理上质疑探究。
2.假设法假设质疑就是通过假设文本中没有或与文本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疑问的质疑方法。此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虚实假设法假设文本中已经成为现实的不存在,把不存在的设为存在的。通过这种假设法来质疑,还有助于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戛然而止。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别人知晓,于勒叔叔今后怎样,小说没有交代。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假如事情败露,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假如于勒叔叔的事情没有败露,情节会是怎样?假如于勒叔叔后来真的发了财,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他的好朋友船长串演的一幕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
(2)角色假设法把文本中的人物和阅读的学生进行置换,或把文本中的人物相互置换,以此质疑探究。比如,你是《孔乙己》的店小二,你会怎样对待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