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完成的活动报告有: 《可爱的小豚鼠》、《北京犬的饲养报告》、《话说中药参》、《养蚕录》、《云南第一村──斗南基地调查报告》等。
关键词 实践活动 探究能力 科学素养
实践活动就是贴近社会、了解社会、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包括:观察能力、调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科学术语和概念;经历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感知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任务。下面就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能力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探究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的观察,从而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初一学生有的喜欢饲养小动物,我了解后及时指导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从兴趣玩耍的无意识中转移到主动意识上来,使饲养活动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从精心饲喂豚鼠→配种→产仔,获得了豚鼠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殖发育、护仔行为等大量信息,并从饲养、产仔、趣事三个方面,完成了题为《可爱的小豚鼠》的活动报告。鼓励学生把发生在豚鼠身上的所作所为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就是见到什么就记下什么,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并提出探究问题,这就是观察能力。
如,“饲喂豚鼠真是又脏又臭的活计,它们不安分,而且身上的气味刺鼻难闻。当母鼠肚子开始大时,雄鼠总是“招呼” 母鼠,双双溜出家门,一两个小时后才回到自己舒适的小窝,它们外出是打探动静还是占领地盘?大约过了半个多月,我发现窝里多了四个刚出生的小豚鼠,整个身体湿漉漉的,争着往母鼠的肚子下面钻,我高兴得冲进屋里,拿了一些破旧的衣裳和棉絮什么的,裹成筒状放到窝里。两天后的筒状棉絮臭气熏天,我捂着鼻子靠进小豚鼠,很想捉一只辨认雌雄, 刚一伸手,母鼠就立着身子惊叫着扑过来,我的心顿时跳的厉害。”
再如,“我们家在老房子那边养了4百多只鸡,那里的老鼠成妖。有的同学出主意,让我把每次换下来的“屎尿布”,分散到堆放鸡饲料的周围,把这窝豚鼠也带去那里养。实践结果,在清扫老房子时,我经常看到雄豚鼠先是立着身子,而后边跑边叫,引得鼠声一片,被咬死的老鼠颈部血迹模糊,它们“一家”却安然无事,显然,它们占领了地盘。20多天后,“鼠战”渐渐的少了,老鼠屎也不见了,再也看不到胖得跑不动的老鼠了。”
尽管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但学生却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客观事实,从中引出要思考问题。动物的行为是多样而复杂的,动物行为的目的是应激、适应和生存。豚鼠护仔、打探动静和占领地盘,是物种的习性和本能,豚鼠和老鼠相互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豚鼠的信息语言(声音、气味和母婴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动物自身种族繁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动物的行为和种间关系的竞争现象来控制鼠患,对保护鸡场和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观察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主动参与了观察→记录→分析→思考等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了观察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就是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把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信息与实践联系起来,并应用到观察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