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66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5 8:46:48
分享到:
5)调查表明:人参有主治功能,讲究剂量、配伍、服用方式和时间,按医嘱服用,发挥疗效,尽量避免药物对特殊人的伤害。因此把人参列为处方药比较安全。
调查党参、苦参、西洋参、太子参的各个小组,尽管他们的调查方案不同,但收获基本相同。
学生在访问、调查和资料分析中,获得了参的分类、性状、分布及产地等基本的生物科学术语和概念,进一步了解参的药膳方剂,广泛用途和注意事项,学会了五参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体验出中医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调查能力。明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那就是它并不仅限于获取知识、方法和能力,还在于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影响,为自己的行为和将来的工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3、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综合实践能力是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获得信息,解答问题中的问题,综合能力无一例外地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有一名学生在参加小升初考完的第二天,看到了一份报纸,从中知道养蚕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好的副业。对此很好奇,想试试少花钱能办事的事。在生物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我不再躲躲闪闪,放心大胆地养起家蚕,一下子从几个蚕盒到几个簸箕,经历了从我养蚕到大家养蚕的过程,并且完成了活动报告《养蚕录》。下面就以《养蚕录》的部分内容为例,
发现问题:养到4龄的蚕,十分贪吃,我和同学们把采来的桑叶铺得厚厚的。在几天后,常常出现有的蚕体肿胀发亮,皮肤破裂,呆伏不动,躯体延伸硬挺。我拣出来十几只,舍不得丢,就把这样的病蚕隔离饲养,结果还是相继死了。
提出问题:这种病蚕具有传染性吗?
实验方法:把健康的蚕儿三十只和病蚕或者病死的蚕放到一块饲养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健康的蚕在4一5天内一旦感染,尸体僵硬变白
资料表明:传染源是白僵菌寄生于蚕体而引起的蚕病。患病蚕蛹蛾及昆虫粪便尸体会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污染桑叶带入蚕室。在高温湿热的条件下,白僵菌发芽直接侵入4龄蚕体内,以体内的血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作为营养,大量增殖,以后菌丝穿出体表,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使蚕体呈白色僵死状。
实验结果:白僵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提出问题:人说蚕的一身都是宝,病蚕也是宝吗?
假设:病蚕不是宝。
资料表明: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等时期,幼虫、蛹等及其排泄物和病理产物均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药里的僵蚕是指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僵菌属丛梗孢科白僵菌属,学名为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 Vuillemin,曾用名为Botrytis bassiana。致死的干燥带菌虫体,有些地方叫天虫。天虫入药有性平,味咸、辛。祛风热,镇凉,化痰散结。主治小儿惊痫,中风抽搐,咽喉肿痛,半身不遂等。
调查结果:病蚕是宝。
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设想:如果把带菌蚕体放回养蚕的簸箕中,这些带菌虫死后,长出很多分生孢子,逐渐感染流行,不但能获得传统的中药材天虫,而且白僵菌是一种真菌,致病力很强,可寄生于多种昆虫体内,如:松毛虫玉米螟 菜青虫等,白僵菌能用于生物防治,使有害的昆虫因感染白僵菌而得到控制。
反思:原来我养蚕毫无目的,只是贪图好玩,父母认为没出息,就把已经养到4龄的几千只蚕儿连同桑叶当垃圾倒掉。经过活动小组的一系列 “走访”,不但家长支持,而且有很多同学参与养蚕。养蚕使我们懂得了一些管理知识,积累了饲养蚕的技术,观察到了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还了解到了蚕的经济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观察和记录了家蚕各个发育时期的特点;实践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方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反思六个过程;理解了家蚕(Bombyx mori)属蚕蛾科昆虫,是家蚕蛾的幼虫,别名桑蚕、白蚕;家蚕有蜕皮现象,白僵菌和生物防治等基本的生物科学术语和概念;树立了劳动、经济和技术的参与意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在有目、有意义的实施探究途径的活动中,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的问题,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与过程。
教师在坚持组织实践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亲历的探究过程作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完成的活动报告有: 《可爱的小豚鼠》、《北京犬的饲养报告》、《话说中药参》、《养蚕录》、《云南第一村—斗南基地调查报告》等。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能延伸课堂,渗透科学知识的普及、探究方法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真正涵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才有了目标、方向和根本。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