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影响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因素

阅读:7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5 8:27:49
分享到:
已历时40年的科学教育改革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课堂教学围绕着让学生仔细考察真实现象、探究不仅由老师还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来设计,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投入、记忆的保持和知识的理解,这无疑对讲授法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带了各种各样的花朵到课堂上,有的教师上来就让学生交流,并没有确定一个交流的中心问题,学生是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的,然而学生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起,为何而探究?交流后教师更是没有反馈学生交流的信息,那么多艳丽的花朵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其实教师可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带的花与其他同学的花进行比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交流探究,并及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信息反馈。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对话,这样表面是将问题放手给学生研究,实际上还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主脉。类似的问题不单单在这节课中有,也不单单在某个教师的课堂中有,在很多的教师的课堂中都存在“合”而不“作”的无效探究现象。
四、不能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来施教
有专家指出: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科学探究一方面要重视活动,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活动和思维来说,活动仅仅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载体,思维才是更本质的东西,缺少了思维,无疑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行动不如心动”。课堂是个“信息场”,在教师、学生、文本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即时信息,这些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信息,对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来说,有的属于正面,有的属于负面信息,有的是无关信息。对于不同层次的即时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性的处理,有些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如有的教师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教学中,当将骆驼刺等图片呈现给学生探究的时候,教师想让学生观察总结出骆驼刺有哪些明显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而学生却提出了“为何骆驼刺身上有针刺?它的根系为何那么发达?”程序与教师预想的不一致,教师仍然设法来引导“它到底有哪些明显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哎!多好的信息,教师没有及时捕捉到,学生生成的问题颇有价值,它是这堂课能顺利进展的良好“助推器”,教师只需再引导一句“哪个同学可以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那将是多么和谐的氛围,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自己进行解答。然而这位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信息,没有对这一问题定格、放大生成。更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在对骆驼刺讨论完成之后,提出:骆驼刺为何要生活在那样贫瘠的沙漠中?这位教师认为它与教学目标有所偏离,价值不大,于是一句话:等学完自然选择之后你就会明白了,随后就让学生坐下了。这位教师固守着已准备好的教案,不能捕捉到学生思维过程的生成点,也没能及时重组原来的教学程序。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趋势,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换一角度思考,将问题中的“要”换成“能”,即“骆驼刺为何能生活在那样贫瘠的沙漠中?”仅一字之差就将学生前面的讨论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归纳,其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课堂上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信息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众多信息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开发。对于简要的信息,要点拨提升;对于偏离的信息,要加以引导;对于重要的信息,要放大生成,让其闪闪发光,照耀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提高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进行意识上的加强和能力上的提升,更需要课堂上经验的积累,要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多关注课堂,多关注学生,不要放过眼前学生的每一丝思维碰撞的火花,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绽放更美的光彩。
五、缺少对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制订出课程资源开发的计划,从而开发设计出与教材配套的新资源。新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生物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生物园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展览馆、工厂、农村、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外网络资源、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等。
如何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许多教师却只盯着仪器设备而忽视当地可利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用录像片播放实验内容,以此来代替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活动。如在初二《血管》这一节课中,本来有一个观察小鱼尾鳍的血管的实验,可是能开这个实验的教师却很少,理由是小鱼这个材料不好弄,要花钱买。将探究实验变成看录像讲实验,有的连录像也不看,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稀里糊涂地听。没有材料这个实验无法做,可是无论农村和城区找不到是托词,我们部分教师不愿意组织这样的课堂,生物课堂中没有“生物”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又怎样做到有效性地教学?
我们当地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有许多,如:区内图书馆、南山动物园、农博园、海洋极地世界、养殖场、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菜市场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田间地头、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又为学生学习生物课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然而这些不花钱就能得到的资源又有多少被生物教师带到了课堂?只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全方位地展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魅力。
提高生物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只有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这些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反思。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点浅显的体会,还希望能与各位同行继续共同商讨。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