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是通常所说的老师问学生答的双边活动,而是教师主体作用淡化,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活动内容为载体,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挖掘课文隐含的创新价值,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教师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带着创新的渴望,共同进入“大语文”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点拨,共同切磋、共同提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会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三)注重范文举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注重范文举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式。范文教学,首要在于举隅作用,即创新思维。传统教学常常只是为汲取范文精华,忽略范文举隅作用。其结果,范文学习不少,学生创新能力不大。中学语文教材是依照体裁组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条件,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剖析范文,从中授以规律,教以方法,达举隅效果,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注重评价方法
创新教育,要有相应的评价方法,改革目前“一卷定分数”做法中存在的不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卷面性的考核,侧重灵活性和综合性,不追求答案的惟一性,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性的考核,要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的考核,更要注重平时考察,把学生日常的创新表现,获取的创新成果,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专项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见解独特”;“你真棒”;“你的想法很好!”……及时的鼓励、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语文教学,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措施的创新。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要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开辟创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从小“成功”中树立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精心引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教《故乡》,我问学生:闰土称我为“老爷”,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如教《孔乙已》时,我说鲁迅先生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已》,为什么呢?接着我又问《孔乙已》描绘了孔乙已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善于设法创设情境,善于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上好“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表现“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服饰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寻常,以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来表示失去祖国及不能讲法语的痛苦,面对异乎寻常之势,韩麦尔先生创设服饰、语言、动作、神态、板书、色彩、氛围等外化情感使一个贪玩、逃学、不谙世事的小弗朗士在这一课中成熟起来,从而使这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先用深沉语调讲述周总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的一些动人故事;再反复深情朗读,诗尚未分析,但师生与作者已情感共鸣,师哽咽不能读,生则潸然泪下;如学习《春》,我朗读时声调欢快,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当然,还可以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总之,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