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辅助应用

阅读:76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7:01:10
分享到:

  二、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应慎用。
  电教媒体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更丰富生动。不管是创设情境、导读示范,还是提供对比、解难释疑,只要运用恰如其分,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信息、加强审美教育、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过,电教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过多泛用,甚至乱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现代化教学媒体也仅是一种工具,具有双面性,它本身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有时甚至教学技术的先进性都说明不了。目前,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为了用多媒体而多媒体,有时候所谓的多媒体课反而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好。那么当前的多媒体课堂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使用好多媒体这把双刃剑呢?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哪些误区呢?
  问题一:违背了“课标”的初衷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目的是“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现代化媒体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如果违背了这一宗旨,结果是好刚没有用刀刃上,用和不用一个样,白白浪费了时间,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如不用好。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玩”一些,“漂亮”一些,“档次”高一点。特别是用于公开教学或者评优活动中的课件。背景一定是要使用卡通图案背景,恨不得每页都换花样,这还唯恐不及,在页面上还要加入各类插图,要是能动的插图就更好了。每一页的呈现,每一主题的呈现,甚至每一行字的呈现都辅助以一定的音响效果。不论是课堂教学是否需要,能做成动画就绝不选用图片,能选用图片就绝不用文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事实上,过多的、片面的追求这些“花哨”的技术含量反而会适得
  问题二:“死媒体”代替了“活媒体”
  有些老师深刻领悟了多媒体的魅力,很多时候连必要的朗读,板书也被轻轻的点击所取代。殊不知,这正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语文老师大多普通话纯正,发音清晰,感情充沛,朗读水平很高,如果老师能声情并茂的把一篇文章朗读一遍,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敬佩之情,学生也会下意识的进行模仿,在每天的潜移默化当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会不知不觉的提高,网络里进行加工的、特殊处理的、由专业人士朗读的课文录音,朗读的再好,学生认为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老师的本事。再比如说板书的设计,语文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在黑板上挥洒自如,会让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想练就如老师一样的一手好字,这种效果又怎么能是电脑里眼花缭乱的艺术字所能替代的。就像孩子躺在妈妈怀里睡觉和搂着妈妈的照片睡觉的感觉是根本不同的。由此,不难想象,电脑打出的字、录音机里的朗读与老师当场写在黑板上的字、老师的朗读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死的,无情的;一个是活的,有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物要比死物更能给学生以人性化教育。我不是反对多媒体,我提倡运用多媒体,要因人而异,不能让多媒体代替一切,让老师在课堂边站着,让学生不读书,不思考。因此在这些环节,我都是尽量的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另外,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对课文文字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也不用多媒体。我认为,让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经过自己整理写在课本上,会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如果把对文字的鉴赏结果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抄在课本上,本子上,与我们摒弃的满堂灌又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电灌”取代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形、图像、动画、数据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搜索最精美、最确切的语句表达出来,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的语言中枢储存有丰富的语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应速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地用精美的语言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述出来。因此,如果我们长久地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介进行阅读,语言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结果是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语文能力的低下。
  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使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下意识的精心制作每一个课件,我总是认真思考某个环节运用什么样的模式能达到最佳效果,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交融,使我的语文课堂进入更精、更细、更人性的美妙境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想。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