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突出多读,重视积累——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保障
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首先是遍数多。每篇精读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读3—5遍,课上学习时进行初读、默读、品读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可能采用自读、互读、示范读、齐读等各种形式。大约在10遍左右,复习中引导学生略读1—2遍。
其次,还要数量多。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上阅读课外读物,与课本配套的《课外阅读文选》是每位学生的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再次,还指品种多。在课外阅读课上,引导学生读各种文体和类别的文章,不仅读童话、寓言、故事,还引导学生读诗歌、小说、优美散文等。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重视积累为自能读书奠基。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复述、背诵、摘抄、写话的方法,对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语言运用规律、规范语言进行积累。并将积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树立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为自能读书、形成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只有通过多读,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朗读训练为主线,以读为切入点,以读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在自读感知、自读理解、自读悟情、自读想象、自读欣赏、自读积累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基本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中注重贯穿对学生进行精读、略读、浏览等朗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叙述正确、灵活地运用朗读方法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是在阅读活动中自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的过程中形成。具体地说是怎样通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感悟、理解、品悟、思考、探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感悟、想象、欣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断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有效操作,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能有效地得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