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试论数学有意义教学的价值

阅读:8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9:36:19
分享到:
1、            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看有意义教学
    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搜索与之相关的内容,并加以选择,提取有用的东西。解题策略是学生针对问题,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组所作出的方法选择。例如运用已有的相似问题的解题策略来发现新问题的解题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经验和策略,这是有意义教学的价值。
 我们以一个学生提出的概率问题为例:某人打靶,打中的概率为0.6,打不中的概率为0.4 . 问此人打二枪,只中一枪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较大差异,所以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没有学过乘法原理)。为能通过解题,让学生感悟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此问题转化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类似问题中去,例如摸彩球问题:在一个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口袋里装有三个红球,二个白球,它们的形状完全相同。问:任意摸一个是红球的概率是多少?不是红球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摸一次放回,搅均后再摸一次,两次中只摸到一次红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树状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比理解前一问题,就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有意义教学,它的价值体现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揭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所包含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            从学生认知差异性看有意义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差异的教学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体现,而有意义教学的价值体现在: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够建立起丰富的认知方式;使有差异的学生都能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方法。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平方差公式:a2-b2=(a+b)(a-b),能够顺利地运用公式来分解类似x2-4y2的问题,但有些学生反应很慢,经常会产生类似:x2-4y2=(x+4y)(x-4y)、x2-4y2=(x-2y)2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这些孩子在意义的学习中避免错误,例如前者的错误是对a2-b2中字母a、b的理解问题,需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理解,例如将字母比喻成一个盒子,里面可以装数和式,在各种类似的问题中,建立公式中的字母与盒子的联系,要求先分清盒子里装什么,再进行因式分解。对后者的错误,主要是学会一种反思的策略,例如对平方差和差的平方的认识,例如用乘除逆运算来回检,例如用数字代入验证等等,使之形成自我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在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时,能够找到各种适合他们的有意义学习方式,用丰富的类比手段和强化学习策略,就能使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共同成长。
    以上的一些例子让我们看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对数学有意义学习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而这完全是由教师是否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能够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过程的个性特点来决定的。对数学知识的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数学学习的有效和有意义。有意义教学的价值在于让教师明白,当我们理解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内涵时,就会自觉地在教学中调整方法、运用策略、组织教材;就会敏感地意识到学习中的机械成分,从而改变方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有意义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面对不断革新的教学方法,常常束手无策。理解有意义教学的内涵,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意义教学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数学的一种观念。只要认为能够促使学生非人为、本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情感的方式,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学习策略不断提高的方式,都是数学教学有意义的成份。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反对依赖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
1、教材的内容根据有意义教学需要而改变
  例如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有理数减法(2)》的内容主要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堂课学生较容易出现困难。问题在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上的引例和例3、例4都没有提到现在要学的加减混合运算与小学加减混合运算的区别和联系。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意义的建构有关,当学生找到了与小学加减混合运算的区别和联系后,这课堂就变得容易把握了。这里显然与意义学习原理中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有关,教师需要为此作准备。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