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负数的教学中,为了引入负数,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从2-1=1,思考1-2=?,不够减,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古时候,在一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向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第4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大家自然就明白了.揭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同学们一脸的疑惑,怀着迫切的学习欲望跟着老师走进《有理数的乘方》课堂.
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变得主动而积极,处于高志向水平,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操作实验、开门见山、数学美感、练习求变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惊讶、好奇、疑虑,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激起对新知的渴求和思考,构建起鲜活的、富有灵性的思维场.
2.探究生成,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发现、探究的过程.《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智力活动,调动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获取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将数学知识内化为数学认知结构,为思维场的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探究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重过程而非结论、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非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和同一”的知识动态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留足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展示思维细节,从而构建起具有“动态韵味”思维场.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教学中,难点众多.首先是配方法,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但要真正理解其知识的本质,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的配方法.最后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的配方中的开方的讨论.
实践证明,此设计突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掌握新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认知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习的兴趣.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对探究活动进行变式、深化和拓展,帮助学生构建起多层面、多维度、纵横交错的探究“思维场”,把数学学习活动引向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高度.
3.多点切入,优化学生思维策略
(1)原点思维教学
原点思维,就是给人或事设定一个原点,时常回到原点进行思考、进行状态对照,纠正偏差,不断向目标前进.利用原点思维能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症结点,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从问题的原点出发,当面向学生展开“学生般”地对待疑难问题的审题,分析题意,寻找已知与未知的量,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包括挫折思路等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原点出发,展开联想、回忆、转化、组合、建模、尝试、调整和应用各种知识,直至问题的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