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模式

阅读:73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3 10:52:21
分享到: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令几个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动画演示对比实验。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教师:“我们知道是生长素在起作用,那是生长素除了促进生长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植物体的生长素是不是越多,植物的生长就越快?我们是不是可以研制一种生长素试剂,它可以使植物在短时间内长成、开花结果。那样,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受饥饿了。”学生们阅读教材、讨论。结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生长素的浓度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性较差。
(引申:生长素如何影响植物的向重力性?)
三、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
   问题启发,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强调“用脑子读书”克服思维惰性。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维上养成惰性。所以在学生读书时,要学会找关键词、学会概括段意。学生读书不是照本宣科地浏览一遍,而是要在读中思考,使脑子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亢奋状态中。
   精心小结,培养思维概括性和严谨性。教师在课堂小结中,不是一味地讲,而是采取多种不同的小结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纲式小结、测验式小结等小结方式可交替使用。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