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生物课堂要充分把握“四让”

阅读:60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3 10:16:51
分享到:
三 让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新教材中编排的学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探究、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但每种活动中,都有讨论这一项。当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讨论,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应用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要想提高‘大棚’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了解农民做采取的增产措施,但有的不知其原理,而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根本没见过大棚,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增加光照强度,有的说增加光照时间,有的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增施农家肥,也可以在大棚内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等等,有的说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但要适当降低晚上的温度,以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有的说可以合理密植-------学生热烈的讨论再加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调控,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非常牢固,而且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课后我还了解到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自发组织参观了一位同学家的“蔬菜大棚”,向当地农民了解了更多书本上没有实践经验,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联系了起来,我想这就是课堂上的合作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真实体现吧。
四 让学生表达,促进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
判断学生智力的水平如何,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学生现有思维能力的反映,同时对学生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言语表达能力从何而来呢?生命科学是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但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又必须是严谨准确的,所以生物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学生思考讨论后,心中有了答案,往往缺乏表达的勇气,或者由于紧张表达起来疙疙瘩瘩、缺乏条理,从而丧失表达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加以鼓励,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其扬起信心的风帆,让学生觉得课堂不仅是老师表演的地方,更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天堂,从而在课堂形成民主的氛围。例如,在讲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时,我就采取先播放Flash制作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后要求他们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过程表达出来。在叫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既紧张又兴奋,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结果有一位同学将过程表达的既清晰又准确,其他同学一个个表示惊讶甚至鼓起掌来,课堂掀起了高潮。这样的经历对这位同学来讲可能是终生难忘的,而对于其他同学也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或者讨论问题都投入了很多,把自己当作了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以此理念作为此次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的突破点,有力地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师则应该在“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中扮演主要角色,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