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颖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同时段对同一知识进行问题设计时,运用变式的方法可以达到所设计问题的新颖。
2、创设问题的模式
2.1引发式问题
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互相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如在学习动物蛋白质代谢过程的知识时,先设计以下系列问题:
问题1:动物体细胞内氨基酸有几方面来源?
问题2:新的氨基酸在组织细胞中大部分转变成什么?
问题3:一部分氨基酸通过什么作用转变成新的氨基酸?
问题4:少部分氨基酸是如何转化成尿素的?还有没有其他变化?
从以上4个问题的解答,可让学生深刻理解蛋白质代谢过程。
2.2台阶式问题
就是将几个连续性问题按由易到难的次序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复习“水分代谢”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一组问题:
问题1: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
问题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问题3:在做上述实验时,若用KNO3溶液代替30%煎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
问题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不对?
以上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模式,每一个问题的解决,等于爬上了新的一级台阶,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达到高潮,教学任务便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圆满完成。
2.3连环式问题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如第一章“细胞”中涉及到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这个“能量”主要是由细胞中什么细胞器供给的?
问题2:这个“能量”是由什么生理作用提供的?
问题3:这个生理作用在整个生物体有哪些作用?
问题4: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这个生理作用具有怎样的地位?